在数字化时代汹涌澎湃的今天,信息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塑造青少年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的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近日,由新东方智慧教育深度参与编写的《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面世。这份报告基于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对我国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深度洞察。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和调研结果,还针对如何有效推动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绘制了详尽的“施工图”。
一、政策驱动下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全方位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国家对青少年数字化素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为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氛围。
政策的强力支撑,打造了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如今,课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教学形式日益多元化,为信息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课程、视频资源、电子教材、虚拟实验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各类信息科技竞赛和活动蓬勃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广阔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实际情况,由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青少年教育分会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此次调研覆盖了家长问卷24万余份,教师问卷4.5万余份,庞大的数据样本为全面了解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显著成果。在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都体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学校积极提供信息科技课程、活动、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等,为推动信息科技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同时,超过八成的教师、超过六成的家长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信息科技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认为这一领域的知识对于青少年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在信息科技课程的丰富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近半数信息科技教师每周开展一到两次课程和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数据与编码、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物联网实践与探索等多个方面。课程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演示与示范、边讲边练、自主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此外,信息科技活动的类型和地点也更加丰富,如参加兴趣小组、科技展览、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了校内校外多样的活动体验。
在信息科技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从调研数据看,2022年全国已经有63%的中小学在持续开展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素质教育。在政策引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信息科技教育增速显著加快,其中二三四线城市增长明显,覆盖持续下沉。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标的落地,科创教育也从“城市化”“精英化”逐步向“普及化”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下沉,教育公平日益凸显。目前,全国科创教育的城市分布已趋于均衡,四五线城市科创增长超越均值。
二、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前景
信息科技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在海量调研的基础上,《报告》对信息科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剖析,既看到了成绩和机遇,也洞察了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未来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了需求的增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少年信息科技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科技教育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这为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信息科技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为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与此同时,智能化教育、数字化教育、融合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也为信息科技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尽管信息科技教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机遇,但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教师素质与能力不足。教师是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很多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科技教学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科技教育的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二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尽管优质科创教育资源正在不断下沉,但资源不均衡造成的“区域鸿沟”依然存在,仍是当前信息科技教育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三是教与学融合困难。尽管信息科技教育逐步在各地推广,但教学方法的创新仍滞后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融合度有待提升。四是对信息科技教育重要性认知不足。尽管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信息科技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认知偏差”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和家长仍然把信息科技教育看作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附加学科,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作用。
三、协同破局,开启新征程
面对我国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多层面协同发力,共同探索破局之路。只有通过政策支持、教师素养提升、课程创新、学生主动、学校保障、家长助力和社会协同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信息科技教育的突破和发展,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策略上,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实现教师、课程、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六角连动”。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信息科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科技教育。同时,加强对信息科技教育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教师是信息科技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科技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信息科技教育领域。均衡教育资源是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家校社协同也是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三者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信息科技教育环境。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信息科技教育,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学校应在提升教育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的基础上,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开展信息科技教育活动。社会应提供更多的信息科技教育资源和机会,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帮助。
在制定策略的基础上,《报告》还为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两大路径。一是推动信息科技教育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终身化发展。智能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数字化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融合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终身化教育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需求,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持续提供支持。二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信息科技教育模式。我们可以聚焦于培育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信息科技学科思维;推广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STEM教育;加强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创新教育;提升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基础,开启信息科技教育的新征程。
综上所述,《2024年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发展路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份“施工图”为未来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能已成为青少年面向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工具。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层面协同发力,才能把这份“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实现信息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科技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从而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快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0 www.eduy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