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今天中国青年网带大家走进“贵州省石阡县石阡木偶戏进校园实践案例”。
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小学的学生在大课间进行木偶戏表演。
“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揶揄。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南宋词人刘克庄描绘的木偶戏表演盛况如今已难得一见,但在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孩子们手持木偶杖头,伴随着《木偶戏》音乐,在大课间表演木偶戏成为校园一景。
“扮相俊美穆桂英,谁是木偶谁是人?一颦一笑一挥鞭,真亦假来假乱真。”孩子们左手执木偶头上棒,控制木偶五官以及点头、回首、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执系在木偶两手的木杆,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一个个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在学生们手中翻滚扑打,腾云驾雾。
石阡木偶戏历经百年沧桑,有过万人空巷的高潮,也有过无人问津的低谷。随着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开展,石阡木偶戏在孩子们的演绎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木偶戏遇上校园,是古老艺术和年轻思维的完美邂逅
木偶戏,起于汉,兴于唐宋,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时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前,木偶戏从湖南辰溪流传到石阡县,在花桥镇扎根演变,至今已有八代传人。2006年木偶戏(石阡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阡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付正华带领徒弟搭建舞台。
石阡木偶戏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它适应“自给自足”的文化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逐渐改变,石阡木偶戏渐渐失去了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空间,出现“ 无人表演” 和“ 不看表演”等窘境。
为保护传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提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出台《石阡县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引导石阡木偶戏走进学校,开始了校园推广普及之路。
石阡县民族中学木偶戏传承班的黑板报。
石阡县民族中学是石阡木偶戏走进的第一所学校。从2006起,学校就把石阡木偶戏作为特色教育改革内容和素质教育重要举措列入专门课程。目前,学校在高二年级开设有两个木偶戏传承班,并将每周一节的木偶戏课程纳入传承班正常教学计划。
在石阡县花桥镇小学,学校把木偶戏引入兴趣活动课、大课间操,通过木偶戏展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与木偶戏亲密接触。
多措并举,普及路径不断扩宽
石阡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付正华在民族中学授课后留念。
引名师,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石阡木偶戏多在家族之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将木偶戏引进校园,如何才能教给孩子原汁原味的木偶戏?在县文化馆的协调下,2006年,民族中学邀请到石阡木偶戏泰洪班第七代传人付家三兄弟坐班授课。学校从音乐、美术、计算机学科中抽调10名教师组成学习小组,跟随付家师傅学习唱腔、戏文、表演。两年后,学校老师将石阡木偶戏的曲目、戏词、表演牢记于心,民族中学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木偶戏传承队伍。学校教师刘超和孙洪祥就是在那时开始学习木偶戏,并分别成长为石阡木偶戏省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
晚自习后,孙洪祥在给木偶戏兴趣社团同学上课。
教材+课堂+社团,多维开展木偶戏普及工作。民族中学系统性地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同时专门成立木偶戏教研组,负责收集流传在民间的剧目,编撰成册作为学校木偶戏课程的教学用书。
孙洪祥在木偶戏课堂授课。
孙洪祥作为民族中学木偶戏传承班的班主任,每周会在木偶戏课堂教授石阡木偶戏历史起源、唱词等知识。在唱腔教学方面,学校也会有音乐老师辅助教学。除了传承班,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木偶戏社团,孙洪祥介绍:“班里对木偶戏感兴趣的同学会加入学校的木偶戏兴趣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学校的一些晚会和运动会都会进行木偶戏节目表演展示。”通过传承班授课结合社团表演展示的方式,民族中学有条不紊地推进木偶戏进校园的工作。
在民族中学的木偶戏排练室,墙上挂着生、旦、净、丑形色各异的木偶。其中武旦形象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孙洪祥说:“杖头木偶戏擅长表演历史剧、武打戏,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样的表演学生们喜欢学,观众也爱看。”
课题研究+公益讲座,挖深度,拓广度。孙洪祥从2018年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在高中校园传承》的课题研究,学校组织一批对木偶戏传承感兴趣的教师团队参与其中,旨在找到更多更好路径推进木偶戏在高中校园的传承与普及。
同时,为扩宽木偶戏普及广度,孙洪祥会定期带着学生到周边中小学校开展公益讲座并进行表演。在给石阡县龙硐小学学生做讲座时,孙洪祥从石阡木偶戏起源讲起,结合木偶的人物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石阡木偶戏的演变过程。孙洪祥说:“这些小学生对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木偶很感兴趣,都专心致志地听讲。我带着同学们进行木偶戏表演时,他们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花桥小学学生课间表演石阡木偶戏。
融入课间操,创新木偶戏展演方式。木偶戏版课间操,你见过吗?在花桥小学,木偶兴趣班的28名学生手持色彩亮丽的木偶站在队伍当中,随着音乐旋律或弯腰低头或弓步翻转,一个个木偶在孩子们手中仿佛被激活。在探访时,花桥小学校长杨芳胜介绍:“从2017年开始,学校将木偶戏引进校园,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申请专项资金制作木偶。从4至6年级中挑选对木偶戏感兴趣的同学组建木偶戏兴趣班,聘请石阡木偶戏传承人来学校教授学生木偶戏的操作手法。”在杨芳胜带领下,花桥小学彭可禹、张元超、蒋华三位老师加入到木偶戏的教学研究中来,积极探索石阡木偶戏校园普及新路径。
花桥小学大课间文化是学校的一项亮点工程,大课间操分为:爱国篇、践行篇、传承篇和感恩篇,其中传承篇内容就是石阡木偶戏操练展示。杨芳胜说:“我们通过日常的教学授课让学生掌握木偶戏的操作,并将展演的舞台搬到大课间上,这样既能普及、推广优秀民族文化,又能陶冶师生们的情操。”
花桥小学六年级学生封莎莎进行木偶戏动作讲解。
六年级学生封莎莎对木偶戏非常感兴趣,她说:“表演木偶戏,要手、心、眼配合到位,这样才能把手上的木偶操作得活灵活现。把木偶戏融入到大课间里,同学们都感觉到很有意思、很好玩,都愿意认真地学。”
普及中求创新、谋传承
在把木偶戏引入校园的过程中,学校面临木偶太重学生舞不动、木偶成本高以及不适合群体表演等问题,改良木偶,创新木偶戏动作、剧目等成为木偶戏老师们的共同选择。
花桥小学教师彭可禹说:“木偶的头、身、手杖三部分全部由实木制作。一个木偶包括‘头子’、杖头、戏服、装饰,总重量也要7、8斤,瘦弱一点的学生根本舞不动。”民族中学孙洪祥则担心木偶“太贵”。他说:“每一个木偶的‘头子’、戏服、仗头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模子要实木制作,戏服要选用丝绸,戏服上的图案要采用刺绣工艺。”他担心日常排练会导致木偶磨损破旧,增加成本。
孙洪祥指导学生操作木偶。
怎样给传统木偶减重?如何既保障木偶教学又不至于损坏木偶?这些都指向一个办法:改良木偶。孙洪祥将实木杖头变成泡沫模具,给泡沫木偶戴上打印制作的“面具”,戏服用更廉价的布料代替,这样一个简便、低成本的木偶就制作完成。孙洪祥说:“我们平常练习就用这种简易木偶,在一些重要表演时刻才会用上传统的木偶。”
传统木偶戏往往是台上几个角色互动,不适合群体表演展示。彭可禹计划进一步改良木偶戏动作,将木偶戏与花桥小学大课间操充分融合,既保留木偶戏的美感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孙洪祥将目光聚焦在木偶戏剧目创新上。他说:“一些传统木偶戏剧目已经不符合当下审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取传统木偶戏精华,创新一批反映学生生活的新剧目。”
石阡木偶戏穿越千年缓缓而来,在校园中绽放出别样风采,传播普及之路越走越宽。石阡县文化馆副馆长饶莉表示,进校园只是石阡木偶戏普及传承的第一步,接下来会加快数字化记录的脚步,把老一辈传承人的表演风采通过影像方式记录,同时加快“非遗+旅游”步伐,让每一位来石阡的游客喝着石阡苔茶,欣赏石阡木偶戏。
中国教育快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0 www.eduy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