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校园 >

武汉青山区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发布时间:2019-12-25 11:30 作者:王磊 来源: 长江日报

  

 

  政府投入两千多万,改善钢城二中校园环境

  

 

  钢城八中“家长学校”倡导家校共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外来务工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外来务工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城市新公民”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化趋势的加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山区就学的需求和数量不断增长,目前青山区共有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7万多人,占比27.3%,其中义务段占比超过1/3,并呈逐年增长势头。

  青山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入学学校的办学条件纳入2020年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对学校的食堂、操场、厕所等进行升级改造,修建“放学来吧”等功能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与指导下,区教育局坚持办有情怀、有温度、有质量的教育,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到了全纳接受,平等对待,并积极培养其健康人格和自信精神,为“流动花朵”的进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题先行 政策护航

  “流动花朵”

  享受同城待遇

  学校生源由城里孩子为主变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流动花朵”跟随务工的父母来到新的城市,进入新的校园,出现了不适应环境等许多问题。钢城二中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申报的《城市公办中小学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后教育创新研究》得到世界银行和教育部课题组的关注,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学校确立了“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步摸索出“立标导研、达标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立标导行、扬长补短”的德育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整体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如何帮助“流动花朵”成长为知博行雅的阳光少年?多年来,青山区多所中小学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中前行。钢城四小通过申报湖北省教科研规划课题《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干预实验研究》,成功探索出一套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培养的教育方法,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基本框架;武东中学申报课题《基于小班化随迁子女归属感培养实践研究》,帮助“流动花朵”寻求归属感。

  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2017—2019年用来改善“流动花朵”学习条件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分别为4000多万、8000多万和9000多万。区教育局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辟入学绿色通道,每到入学季节主动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场所宣传招生,并派专人随时接听电话、接待群众来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时来,随时就近安排、办理入学。区教育局改变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定点学校上学的做法,“流动花朵”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平等入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实现了“同城待遇”,还实行“同班管理、同步发展”。

  办教育就是要以老百姓之所想作为教育之所急。青山教育人不仅建机制、增投入,保障机会公平,聚焦“有学上”,而且提质量、强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聚焦“上好学”,使“流动花朵”入学从“享有入学机会平等”向“享有优质教育过程平等”迈进。

  党员护学 爱心义教

  爱的教育

  彰显育人情怀

  26个班级,1292名学生,71名教师,26名党员——钢城十二小的“党员教师护学岗”事迹曾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为了保障学校400多名“流动花朵”能够安全回家,学校的26名党员教师主动站出来排班上岗。他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安装了公交GPS系统,绝大多数学生每天要搭乘的20路公汽什么时候发车、离学校还有几站,他们一清二楚,随时调度。

  父母忙于生计,“流动花朵”普遍缺少监管,他们的安全问题牵动人心。把“关心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的钢城十二小从教师做起,用爱心护学,不仅为“流动花朵”筑起一道保障生命安全的坚固城墙,更用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

  为了给“流动花朵”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近年来,青山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心义教”品牌。在白玉山中学这所绝大多数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边校”,许多学生刚进校时不会背乘法口诀表,班主任、数学老师吴洪俊每天下班后主动多留一小时,给愿意参加的孩子免费补习,早上7点10分到校,晚上8点半才能到家,这一举动他已坚持5年。市四十九初级中学特级教师蔡淑卉与她的教师团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边校”和社区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讲课,并为他们在线答疑。武东中学不仅对“流动花朵”进行分层辅导,还将义务辅导时间延伸到了周末,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开展红色家访也成为青山教育人的“必修课”。青翠苑学校位于青山区和洪山区交界的插花地带,学生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高达95%以上。学校开展红色家访,全体教师在一年之内走进全校420个家庭,了解“流动花朵”的家庭情况、生活困难和学习困惑。红色家访拉近了师生与家长间的心理距离,也实现了教师的自我蜕变与成长。

  默默守护,静待花开。多年来,青山教育人甘于奉献,不计回报,为“流动花朵”洒下爱的阳光。

  学校接手 社区加入

  务工家庭

  解除后顾之忧

  孩子放学了,家长还在菜场卖菜,谁来接娃,谁来照管?“孩子放学后去哪儿”的问题,是困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现实问题。如何把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细枝末节的难事”作为重点工作做好并落实,是青山教育人一直思考的“大事”。

  钢城十九小在前期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开设“放学来吧”,义务照管放学不能按时回家的孩子,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分忧。党员教师踊跃报名,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在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开展文明礼仪、兴趣培养、公益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师生放学后共同诵读经典、玩转魔方,球场厮杀,学拼车模,观察植物……从2016年至今,“放学来吧”已坚持开办近4年,成为钢城十九小叫得响的党建品牌,实现了学校、社区、家庭的无缝对接,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家长反映,孩子变得开朗多了,学习也积极了、主动了。

  “放学来吧”的先进做法在全区小学进行了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家庭因此而受惠。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无人照管的问题,团区委、区教育局还联手打造“四点半学校”,将社区力量纳入进来,为学生和家长服务。青馨居社区“四点半学校”满足学生对高质量科普教育的需求,围绕科技教育、智能教育、艺术教育、生态环保教育、创客教育等,配置优质科普教育资源、设施,目前已开展“VR虚拟现实体验”“机器人电报机”“会动的铅笔”等十多场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目前,“四点半学校”在前期67所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加快提档升级,重点打造全区23所小学周边的21所“四点半学校”。特色课程项目库正在加紧建设中,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开发的“学法明德”“趣味数学”“酷炫魔方”“创意美术”“国学经典”等课程已在全区“四点半学校”推广;华师、武科大、中南财大等高校的“洋雷锋”“武汉课”“财商课”等课程也进入“四点半学校”,课程内容不断拓展。

  课程多元 家校共育

  多方助力

  孩子未来发展

  2019年4月25日,青山中学初三(3)班小雅收到了考取艺术特长生的通知,圆了自己的舞蹈梦。小雅的父亲是一名的士司机,母亲到处打零工,无法为女儿的舞蹈梦想承担高额的校外辅导费用。青山中学不仅为小雅请来专业舞蹈老师,每天中午免费给她辅导,还给了她一间专属舞蹈室,为她量身打造、编排艺术考试的舞蹈。

  青山中学像小雅这样的“流动花朵”还有很多。为了让这些孩子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午休时间为他们开设了各种体艺兴趣班,免费为他们教授舞蹈、美术、音乐、足球、射箭……“流动花朵”小宣加入学校射箭社团,在体育老师陈龙的指导下学习射箭,在今年11月青少年射箭世界杯澳门分站赛上以小打大,摘得U17复合弓组铜牌,拿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他也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人生的正确航道。2019年,该校有5名足球后备人才预录市四十九中,艺术特长生和体育后备人才通过20余人,为“流动花朵”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铺路搭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从来就不是依靠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钢城四小开办家长学校,吸纳外来务工家长进入家委会,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家长呼声,集广大家长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了外来务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学校下发的《行为习惯互评表》让学生和家长互相监督,评价彼此言行是否符合安全行为和文明规范,该活动坚持了7年。“小手拉大手,共建齐步走”活动让流动花朵融入社区,热爱家园,促使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的融合。

  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是涉及千万家庭的“民心工程”,父母千辛万苦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子女成人成才。

  近年来,青山区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声调不一方言的孩子们与青山本地的孩子同读一个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获得了“有学上”的保障,而且满足了“上好学”的期待。许多“流动花朵”在这里成长为新青山人,又从这里展翅,飞向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快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0 www.eduyt.cn All Rights Reserved.